福清智慧城市规划网/ FUQING
SMART CITY PLANNING NETWORK
当前位置: 知识共享> 精品文摘> 因地制宜打造美丽乡村(治理者说)

因地制宜打造美丽乡村(治理者说)

森林与田野是艺术最自然的舞台,风土人情能为商业带来新鲜的活力,艺术与乡土文明的结合能够推进移风易俗、注入文明新风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影响着地方实现全面小康的成色、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近年来,浙江宁海的乡村已经摆脱贫困、实现小康,村貌历经环境整治也有了大变样。然而,大包大揽的传统工作方式,产生了“政府干、村民看”的现象;规划设计千村一面,投入大、成本高,村民却不一定买账。村民们不满意,就会漠视家门口的公共设施,任由它老化、损坏,乡村之美就不可持续。因而,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村庄向特色化、艺术化转变,既提升村庄品位又激发村民主体意识,既推动农村深层次变革又为美丽乡村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今年初,我们提出了“艺术振兴乡村”目标,探索将艺术设计与农村生产生活相融合,激发村民建设村庄、参与艺术创造的内生动力。与此同时,我们还把艺术振兴乡村扩面提质工作,纳入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此促动党员干部基层工作理念的转变,探索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更强。

  在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县情不同,单纯模仿外地艺术村、文创小镇模式,很容易造成艺术村里没有艺术家、文创小镇缺乏创意人。穿衣戴帽式的美丽乡村建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此,我们选择在地理位置偏远、村容村貌落后的葛家村,先开启一场“艺术试验”:邀请中国人民大学艺术系的教授、学生与农民来了一场艺术与乡土的碰撞、互动和融合。一次艺术的激发,使得村民从质疑到看热闹,再到参与设计,主动性越来越高,作品越来越多,由点及面建成了一个游客纷至沓来的网红村。以前村民不太关心村里事务,如今全村上下齐心协力要将村子打造成3A级景区,许多邻里矛盾因此而化解,凝聚力更强了。这场试验改变的不单单是村貌,还有人心。

  葛家村样本启示我们,党员干部只有引导村民挖掘自己村庄的资源,才能因地制宜打造美丽乡村;只有把艺术设计做到关系村民切身利益的涉农项目中来,村民才能看得到、做得来,也才能让艺术成果留得下来、维护得好。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我们立足乡村资源禀赋,把艺术设计融入美丽乡村、传统村落、美丽庭院等创建全过程,已重点开展艺术助推乡村振兴项目31个、艺术家驻村项目63个,与之相关的村民收入、文旅产业都得到了提升。事实证明,不用舍本逐末去大拆大建、迎合招商,一样可让乡村更美好。

  一笔一画绘蓝图,一砖一瓦成妙景。森林与田野是艺术最自然的舞台,风土人情能为商业带来新鲜的活力,艺术与乡土文明的结合能够推进移风易俗、注入文明新风。实践表明,从来没有不好的乡村,只有建设不好的乡村。以乡村为平台,能打开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天地;以艺术为支点,能撬动乡村文化、文明、文创、文旅等全面振兴,艺术振兴乡村大有可为。

  (作者为浙江省宁海县委书记) 


  《 人民日报 》( 2019年12月13日 05 版)


扫码关注
玉融规划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