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智慧城市规划网/ FUQING
SMART CITY PLANNING NETWORK
福清城市数字规划馆宣传片震撼发布2024/08/20
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海滨山水城市  全力建设最优最佳卓越超越的最福清
当前位置: 知识共享> 精品文摘> 城市总体建筑风貌规划及管控方法

城市总体建筑风貌规划及管控方法

【作者简介】

徐一品,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王正,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韩冬青,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通信作者

衣元文,烟台市城市规划编研中心正高级工程师

提要

建筑风貌管控是保护和培育城市风貌特色的重要环节,是新时期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进一步探讨城市总体尺度下建筑风貌规划和管控的技术方法,在辨析建筑风貌基本问题的基础上,从规划定位、管控内容、技术和路径等几方面入手,形成“分级、分区、分类”的认知、分析和规划管控思路。结合烟台建筑风貌规划管控实践,讨论具体技术方法和流程的应用。

关键词

建筑风貌;城市总体规模;特色;规划;管控;方法

城市建筑风貌是新时期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是体现城市特色和品质的重要方面。经过近几十年快速城市化进程,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也产生了风貌无序和特色缺失等问题。城市风貌特色的保护和培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和精细化管理的一个重要议题,而建筑风貌的规划管控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抓手。近年来,一些城市已先行开展了相关探索和实践,编制出台了一些建筑设计导则或建筑风貌导则。从既有成果及其运用看,一些导则的编制缺乏城市整体的建筑风貌规划作为支撑,只见建筑而不见城市;管控内容覆盖面过大,针对性不强;导则多采用条文描述与示意图片结合的方式,管控实施的内容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实践层面普遍存在的疑虑和不足都表明,对于如何理解建筑风貌、如何管控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结合烟台市建筑风貌特色和管控规划研究项目,通过基本概念辨析和相关理论梳理,提出建筑风貌管控需以相应规划为依据,并对城市总体建筑风貌规划的定位、管控的主要内容、规划编制和管控的技术方法等进行探讨。

1 立足城市的建筑风貌规划

1.1 建筑风貌与城市风貌

建筑风貌是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风貌涵盖了城市的外在形象面貌及其所体现的风土人文特征,由城市物质空间环境及其中人文活动共同塑造而成。“风”承载于“貌”,“貌”则是城市物质空间要素的整体视觉表现。影响城市风貌感知的要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空间形态和建筑物,其中,建筑作为城市环境中最主要的实体要素,其形式外观往往对城市风貌起到主导作用,成为展现城市风貌的焦点。

建筑风貌管控的目的在于城市风貌的整体塑造。作为城市风貌的一部分,建筑风貌是在特定城市环境中的建筑整体视觉形象和人文意象的呈现。建筑风貌的感知不能脱离具体的城市背景和空间范围,同时具有整体性,是对特定范围内全部建筑个体的整体形态特征及外观形式特点的总体印象。例如:圣马可广场建筑风貌是特定背景和空间范围中圣马可大教堂、圣马可钟楼和行政官邸大楼等建筑的综合呈现(图1左);对传统苏州民居的风貌感知,需要关注群体的组合,同时不可脱离其与水系等城市自然背景的整体关系(图1右)。建筑风貌管控应符合特定区域城市风貌塑造的意图,因此,从城市风貌角度来讲,建筑风貌需要规划引导。

图1 建筑风貌的整体性示例资料来源:左图https://pixabay.com/zh/photos/venice-saint-mark-s-basilica-6655224/;右图https://pixabay.com/zh/photos/suzhou-cruise-ship-views-watertown-5264849/

1.2 建筑风貌规划的定位

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系中,建筑风貌的规划管理一般有3种方式:第一种是单独编制建筑设计导则,作为建筑或城市设计项目参考的技术规范文件。一般的建筑设计导则可以提升建筑单体到群体的设计质量,但还不足以在片区或城市层面形成整体有序的风貌。第二种是作为总体城市设计中城市风貌专题或城市风貌专项规划中的一部分。城市风貌规划自1990年代前后开始兴起,近年来成为部分总体城市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在国土空间规划“五级三类”的体系中则一般属于市、县级专项规划。从建筑与城市风貌的关系来看,建筑风貌的规划内容可以包含在城市风貌规划的成果中,但总体城市设计中的风貌规划或城市风貌专项规划往往都相对宏观,其内容多以结构性的控制和引导为主,主要作用是作为下一层级规划的上位条件,建筑风貌方面的内容在深度上往往不足以直接落实到具体的规划管理中。第三种是在城市风貌规划成果的基础上编制建筑风貌专项规划,其管控内容可以通过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而成为法定规划条件。在上文所述前两种方式难以满足建筑风貌规划管理需求的背景下,建筑风貌就需要通过专项规划予以导控。

目前,我国城市总体层级的建筑风貌规划尚不多见。建筑风貌总体规划一方面发挥着传递和落实总体城市设计意图、指导下一层级相关规划设计的作用,同时也被寄予直接指导建筑风貌管控的期望。建筑风貌总体规划承担着发掘地方建筑风貌特色基因、凝练整体建筑风貌特色定位、提出建筑风貌发展意象并落实到城市空间的任务;同时还需要针对不同的建筑风貌意图提出具体的管控内容和策略,形成可用于管理的建筑风貌导则。

2 基于风貌认知的规划管控内容

2.1 建筑风貌的基本认知

2.1.1 建筑风貌特色的历史来源

在古代,受制于有限的生产力,建筑的布局、形体、材料、构造等与自然地形、气候环境形成密切联系,地域自然条件不同,建筑风貌也随之相异。传统的文化、政治、宗教、风俗等因素也深刻影响了建筑形式、符号和语言。风貌是不断发展的,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发展历程与积淀,不仅包括了传统因素也涵盖了当代的演化,这都影响着建筑风貌特色的形成。工业化以来,城市建设往往忽视了历史文化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建筑风貌单调和特色缺失。城市建筑风貌的特色培育在于历史建筑本身的保护,更在于要继承发扬传统营建的原理方法,尊重和延续城市建筑的发展脉络。

2.1.2 建筑风貌与形态

建筑风貌是特定范围建筑群体的整体意向表达,其与城市的整体形态是相匹配的。城市中的总体格局、空间分布、体量关系和路网肌理等与形态相关的结构性内容构成了建筑风貌的基础,关联着建筑在城市空间中彼此之间的组织方式以及与自然地形的关系,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了建筑自身的几何形体与外观轮廓。总体城市形态是建筑风貌所依托的基本框架。

2.1.3 整体与多样

城市建筑风貌首先是整体的,由于历史积淀和发展等多种因素,其特色和气质往往呈现出一种整体的调性。建筑风貌与城市形态的匹配关系也使之表现出有组织的整体状态,城市各部分的建筑形成彼此联系。

城市建筑风貌也是多样的,今天的中国城市大多发展快且尺度大,已经难以维持像历史城市那样的整体统一,而是趋于呈现“拼贴”的状态。统一是城市风貌特色的理想表征,而多样统一、和而不同更体现出城市风貌特色的常态价值,建筑风貌在这样的城市中也随之倾向于分层级、划区域、多类型的呈现。

从表现层级来看,建筑风貌的感知总是基于特定的视角或场所空间,可以是某个特殊个体或群体的展示,也可以是普遍整体区域化的呈现,人们能于目标之外观察其外观整体,也能置身其中而感知。同时,大尺度范围的当代城市不会只拥有一种建筑风貌,也很难以纵览的方式涵盖所有建筑,所以城市需要分解成多个区域,并分别呈现。其中不同区域的建筑往往具有不同的风貌类型,在总体风貌构成体系之中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面对当代多元的城市建筑风貌,需要以“分级、分区、分类”的方式进行认知和操作实践。

2.2 建筑风貌规划管控分区

2.2.1 建筑风貌的层级性

城市建筑风貌往往是分层级呈现的,其中既包含具有共性特征的片区,也有代表着焦点与中心的节点和标志物。罗西在《城市建筑学》中将城市建筑分为纪念物、一般住宅以及一些其他建筑,其中也已体现出建筑的层级性。根据对城市风貌的影响程度,研究将城市建筑分为三级:一般建筑、重要建筑和标志性建筑。一般建筑是指城市中大量性建造的普通建筑,如住宅、普通办公楼等,构成了城市建筑风貌的基底;重要建筑是指高度、体量、尺度较大,区位相对重要的公共建筑,能够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突显特点;标志性建筑是城市中最具标识性的建筑,是展现城市形象魅力和风貌特色的重要焦点。

基于建筑自身的风貌层级性,并在“总体调控、分区突出倾向、局部彰显特色”的原则之下,总体城市层面的建筑风貌区可以认为存在着“基调片区—特色区段”的层级架构:城市中绝大多数区域都是被一般建筑占据,构成了建筑风貌的基本面,表达着某一区域建筑的整体调性,是建筑风貌的基调片区;同时城市中还有一些关键的局部地区或段落是建筑风貌的特色展示区,其往往聚集着重要建筑和标志性建筑,构成了建筑风貌的特色区段。“基调片区——特色区段”的层级架构形成了风貌上的“图底”关系,同时也与上位城市风貌规划中常见的“点——线——面”的结构形成呼应 (图2)。


图2 “基调片区—特色区段”的层级架构示意图

2.2.2 建筑风貌区划

建筑风貌分区承接于上位条件中的城市风貌分区,其中:建筑风貌基调片区是针对总体城市的整体性划分,其以城市风貌规划中的大面分区为依托;而建筑风貌特色区段则在于判断和选择,其依据主要来自城市风貌规划中的重要节点(或重点特质区域) 和段落(或轴线)。宏观的城市风貌分区是建筑风貌区划的基本依托,但并非简单的对应关系,在其基础之上还需要结合相关条件进行深化和细划。

(1) 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规反映了城市的具体用地性质和发展意图,并具有明确的地块边界,建筑风貌区划的边界应与之对应才能实现管控落实。所以,规划需要在城市风貌分区的基础上,结合控规调整和确认边界。

(2) 城市物质空间边界

城市物质空间边界包括了具有较强隔离属性的山体河流等自然边界以及铁路、城市快速路等人工边界,结合此类条件可对上位风貌分区进行验证。

(3) 建筑风貌现状

规划实操需要充分调查建筑风貌的现状条件,尊重既有文脉,且减少规划理想和现状实际的冲突。同时建筑风貌规划具有时效性,已建成且短期内难以变更的地段则是区划的重要约束和参考。对现状做出合理协调和兼顾才能使建筑风貌区划充分落实。

划分风貌区域的同时,以上位条件中的城市风貌分区为参考,并结合现状建筑风貌特征,确定每个建筑风貌分区的类型定位。

2.3 建筑风貌管控要素

2.3.1 要素构成与选择

城市风貌具有很强的视觉属性,理论上讲,人眼所感知的一切都与风貌有关。然而规划管控的范畴是有限的,需要厘清建筑风貌的主要构成,提炼出能具体落实于管控的要素。

通过对既有建筑风貌规划管控实践(表1) 的梳理可以发现,大部分相关编制实践者都认为建筑风貌主要由高度、体量、建筑形态、肌理、风格、色彩、屋顶形式、材质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可以被分为两类进行讨论:高度、体量、建筑形态等要素属于建筑的几何形体及其组合方式,在视觉上表达了建筑的轮廓边界和层次关系,直观反映出了空间形体特征,是一种形体要素。然而除了视觉特征之外,还与经济、功能、发展意图等密切相关,对这类要素的管控仅在建筑风貌规划管控编制的单项中讨论是不够的,需要结合城市设计的综合论证。相比之下,风格、色彩、屋顶形式、材质等要素则具有较为纯粹的视觉属性,属于表观要素。这些要素关联的其他影响条件较少,能够单独在建筑风貌层面进行研究,并有效落实到管理程序中,是建筑风貌管控中需要关注的主要因素(图3)。

表1 国内既有建筑风貌规划管控内容梳理

图3 建筑风貌的要素构成与对应管控方法

2.3.2 感知层次与要素辨析

人眼对事物的视觉分辨程度与视距关系紧密,随着距离远近存在着从局部到整体、从细节到概貌的层次变化。近距离感知往往是场所式的,观察者置身于建筑群之内,观察建筑局部界面与细节;远距离感知一般是眺望式的,观察者处于目标建筑(群) 之外,观察建筑(群) 的整体风貌。既有关于视觉景观的研究虽存在细节差别,但是对于感知与视距关系的认识总体较为一致:通常情况下,500 m以内能够识别建筑表面材质、色彩与细节;500 m-1500 m 或2000 m可以识别建筑屋顶形式和外墙色彩;2000 m以上则只能识别城市的整体轮廓线。见图4、图5。

图4 建筑风貌感知与视距的关系

图5 建筑风貌的感知层次(以烟台为例)

在城市建筑风貌的层级架构中,基调片区的建筑风貌应重视远距离下的整体基调,此时视距往往大于500 m,屋顶形式、色彩和总体建筑风格等是可感知度较高的要素。特色区段的建筑风貌除了宏观整体把握,还需要在特定区域或场所空间的近距离感知中凸显特征,此时人的视距通常在500 m之内,除了屋顶形式、色彩和总体建筑风格之外,材质、细部构件等细节要素同样可感度较高,因此也应纳入管控内容。

3 面向实施的规划管控策略

3.1 要素的控制性与引导性

失度的规划管控容易造成“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极端,要实现适度的有效管控,需重视刚性控制与弹性引导相结合的基本策略,在把控基本要求的同时,也要给设计创作留有余地。在导则编制中,不同管控要素的可控度以及对建筑风貌的影响度是存在区别的,需要区分对待。

(1) 屋顶形式、屋顶色彩和外墙色彩等控制性要素

这些要素在远距离宏观视角下即可被感知,代表着建筑风貌最基本的属性,同时它们能够被较为明确地限定。

(2) 建筑材料、形式风格和细部等引导性要素

此类要素一般难以提出精准的具体要求,通常结合图片案例给出建议和示意,其管控宜以引导为主,使下位设计创作拥有更多发挥空间。

3.2 多层次的规划管控方式

不同风貌层级的建筑及其组成区域在城市中有着不同的角色和定位,建筑风貌规划管控需要多层次实行,针对不同风貌层级的建筑予以不同的约束力度和适用程度。

基调片区主要由一般建筑构成,它是城市建筑风貌的底色和基本面,统一有序是其理想状态,然而量大面广的基调片区往往容易出现不协调因素,破坏统一感。因此一般建筑需要较为严格地遵守管控导则,从而守住整体城市建筑风貌的基本秩序。

由重要建筑和标志性建筑构成的特色区段需要凸显和强化特色,风貌管控应留有创作余地,把更多的决定权交给具体的设计研究。对于重要建筑而言,管控内容是重要参照,此外还需通过城市设计的深化讨论;对于标志性建筑,规划管控宜作为方向引导,必要时允许有所突破,最终方案应通过城市设计研究、多方案比选和专家论证来综合确定。见图6。

图6 分层次规划管控图示

3.3 风貌类型为依据的规划管控

通常缺少规划指引的建筑设计导则为了顾及普适性要求,会以功能类型为依据实施风貌管控(如按照住宅、商业、办公等类型分别提出设计要求)。但建筑风貌要素与建筑功能并非是机械的对应关系,类似的风貌语言可以用于不同功能的建筑。以烟台为例,宾馆(图7左)和住宅(图7右) 都可以是红色坡屋顶、暖灰色外墙和开埠式风格。结合了整体规划的建筑风貌管控则有具体的风貌分区以及对应的风貌类型定位,在实施中,可按每个分区确定的风貌类型(屋顶形式、色彩、风格) 进行管控,而不必强调区分功能。

图7 分类管控图示

4 城市总体建筑风貌规划技术在烟台市建筑风貌管控中的运用

烟台城区位于山海之间,区域广阔,岸线绵长,且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其建筑风貌的层级、区域和类型状况也因而较为复杂。上位的总体城市设计提出了烟台市总体城市风貌特色定位和城市风貌分区,其需要专项的建筑风貌规划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研判烟台建筑风貌特色,并基于“分级、分区、分类”的整体思路明确建筑风貌区划和管控要求,以落实总体城市设计的意图,发展和培育协调有序且体现地域特征、文化传承和时代精神的建筑风貌。

4.1 建筑风貌基底

城市建筑风貌是其自然本底和历史积淀的结果。烟台有其特定的地理环境。南部山脉群峰屏立,北部海湾形成舒朗绵长、湾岬交错的岸线,中部丘陵北延入海、谷地平原指状相间,总体呈现南依群山北面大海的组团格局。烟台属于寒冷地区,其建筑物需冬季保温防寒,夏季兼顾防热。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烟台建筑风貌受仙道文化、海防文化、开埠文化和胶东乡土文化综合影响,展现出多样的片区差异性和历史层叠性。

4.2 建筑风貌现状认知

4.2.1 认知内容与方法

城市总体建筑风貌的认知主要基于宏观层面。屋顶形式、屋顶色彩、外墙色彩和形式风格等反映出城市建筑风貌的宏观特征,是现状风貌认知的主要内容。

通过现场调研,以街区为基本单位,对现状风貌主要内容进行提炼归纳,提取每个街区的主导要素并录入城市总体平面(图8)。

图8 现状调研示例(以烟台市某街区外墙色彩为例)

4.2.2 现状呈现与分析

通过调研数据处理录入与成图导出,并通过色彩软件(colorimpact) 分析各要素的占比构成(图9),可得出风貌要素的整体布局状况(图10):①屋顶形式和色彩。烟台城市建筑的屋顶主要为平屋顶、红色坡顶以及蓝色坡顶3种,三者分别对应了城市的现代和历史时期,以及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建筑特点。②外墙色彩。城市整体以灰白色与暖灰色系为主导,少量其他色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基调的协调性。③整体建筑色彩。将屋顶形式色彩和外墙色彩分布图聚类简化之后进行叠合④,得到整体建筑色彩分布图,可以发现除去占比较多的平顶白墙现代建筑和蓝顶工业建筑之外,红顶暖墙与红顶白墙是一般民用建筑的主导色彩组合。④形式风格。通过广泛调查,并综合考虑与《烟台总体城市设计》中城市风貌类型的承接关系,研究将现状建筑形式风格归纳为9种类型:明清官式、明清民居式、开埠式、乡土式、简中式、现代地方式、简欧式、简开埠式以及现代式⑤。从量的分布看,烟台城市建筑以现代风格为主,并广泛分布于城市之中。从结合历史样式的层面看,开埠式(包括当代演化的简开埠式) 是本地认同最强的风格,其主要分布于作为开埠历史遗存的芝罘区及周围。

图9 色彩构成比例分析示例

图10 烟台建筑风貌现状图

4.2.3 现状问题梳理

根据建筑风貌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从整体到局部可以梳理出4个主要问题:①整体格局不明确;②重点地区重要建筑与一般建筑的关系不够协调;③建筑色彩的协调性问题较为普遍;④部分建筑形式风格处理不当。这些问题说明有必要通过建筑风貌规划与管控梳理整体格局、协调总体关系,并对建筑风貌的关键要素提出引导。

4.3 建筑风貌特色定位

从烟台建筑总体风貌来看,红色坡屋顶与暖色外墙是烟台建筑在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步积淀形成的风貌基调和主导特征,胶东底蕴、开埠气息和现代精神的多元融合构成了当代烟台城市特色的重要内容。从建筑自身特征来看,烟台本土建筑建造精美且形体厚重。综合烟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征、人文基因、建造技艺以及城市建设现状,研究将烟台建筑风貌特色定位为:“红顶暖墙,多元融合,工整精美,朴实敦厚”。

4.4 建筑风貌规划

本规划以《烟台总体城市设计》城市风貌分区引导规划以及特质区和城市设计重点地区为基本依托,综合考虑烟台总体城市规划、控规拼合图、城市空间物质边界以及建筑风貌现状格局,划分了开埠风貌区、乡土风貌区、现代开埠风貌区、现代地方风貌区、现代港口风貌区、现代风貌区等6类12个风貌片区(表2、图11),以及历史文化、城市中心、城市门户和临山滨水4类22个风貌特色区段(图12)。该风貌区划形成了与《烟台总体城市设计》中城市风貌规划内容相承接的组团式总体建筑风貌格局。

表2 风貌片区总体定位与主要管控内容

图11 建筑风貌片区区划图

图12 建筑风貌特色区段分布图

片区规划总体在基调上强化“红顶暖墙”特征,结合现代发展的时代趋势建构有序的“多元融合”格局。研判划定的风貌特色区段则突出展现烟台建筑的风貌特色。

4.5 建筑风貌管控

烟台建筑风貌管控以分区图则的形式呈现,包含了以下6部分内容。

(1) 基本信息。图则首先明确对应管控分区的具体区位边界,以及总体的管控引导意象。

(2) 屋顶形式。在视觉感知的角度下,往往建筑越高屋顶越不容易被感知,对建筑风貌的影响越小,因此图则区分低多层和高层建筑,低多层建筑管控要求较为严格,而高层较弱。

(3) 色彩。管控基于孟塞尔(Munsell) 色彩体系,针对色彩体系中的色相(hue)、明度(value) 和色度(chroma),根据区域引导意向划定较为明确的色彩选择范围,从而便于管控落实。管控要求结合了两种表达方式,不仅给出色相、明度、色度的数值区间,也给出对应的典型色卡组合。

色彩管控分为屋顶和外墙两部分(图13)。屋顶色彩因构成较为单一,做单色引导即可。外墙色彩相对多样,图则将其分为基调色和辅助色。外墙色彩管控区分高层和低多层:高层建筑的外墙在总体风貌呈现中更为突显,其色域控制明度更高且色度更低,低多层的可用色域则相对更广。

图13 色彩管控示例

(4) 形式风格。形式风格的选择在现状调研所梳理的9种风格类型之内,本地未出现的、与烟台历史文化无关联的风格则不建议采用。

风貌片区旨在协调基调,主要采用现代式、简开埠式、现代地方式和简欧式等风格,其设计弹性相对较大,不需要特定范式的风格做引导;而风貌特色区段除了风貌片区采用的引导风格之外,还应根据自身定位使用开埠式、明清官式、明清民居式以及乡土式等特质性较强的风格以针对部分历史文化相关区域。

(5) 材质。根据风貌区定位分别对屋顶和外墙给出建议使用和不宜使用的材料。

(6) 细部要素。在形式风格引导的基础之上,对建筑关键部位且能够突出体现形式风格特点的细部要素进行针对性引导,并结合典型案例图片示意。

其中,风貌片区图则主要包含前4部分内容——基本信息、屋顶形式、色彩和形式风格,风貌特色区段图则还要包括材质和细部要素。在最终的图则编制中,对应分区的所有风貌控制要求都在一张图则内表达,实现了风貌控制一张图管理(图14)。

图14 建筑风貌图则示例

该研究成果最终整理汇总为《烟台建筑风貌规划管控导则》(下文简称《导则》)。《导则》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实施管理。对于纳入的具体形式,可以将控规单元在《导则》中对应的屋顶形式、色彩以及风格等管控内容以文字化和数字化的形式直接写入规划控制条文中,也可以在规划控制条文部分注明应当参考的《导则》中具体建筑风貌区域及编号。《导则》成果将应用于规划范围内新建、改扩建项目的建筑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作为地段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上位规划条件和建筑方案规划审查的依据。

5 结语

建筑风貌规划管控是保护和培育城市风貌特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是在城市总体尺度之下对建筑风貌规划管控工作方法的一次专题性探索。城市总体建筑风貌管控首先需要规划指引,这种规划是在“基调片区—特色区段”构成的城市建筑风貌层级架构之中,结合总体城市设计中风貌规划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物质空间结构和建筑风貌现状调查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同时,研究根据可操作性和可感知性共同限定了建筑风貌的管控要素,并形成了刚性弹性结合、多层次、分类型的管控实践方法。研究最后结合烟台市建筑风貌规划管控的实践,关注建筑风貌与总体城市的结构关系,立足于翔实的建筑风貌现状调查分析,讨论了总体城市尺度下建筑风貌规划管控的具体技术方法与流程,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批判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对建筑风貌的规划管控能一定程度上避免奇奇怪怪的建筑现象,满足风貌协调的基本要求,但要真正形成高质量有特色的城市建筑风貌,尚需专业设计师和业主、政府管理与大众行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本文引用格式:徐一品, 王正, 韩冬青, 等. 城市总体建筑风貌规划及管控方法 [J]. 城市规划学刊,2022(5): 81-89. (XU Yipin, WANG Zhenɡ, HAN Donɡqinɡ, et al.. Approaches to the Overal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Architectural Features and Styles[J]. Urban Planning Forum, 2022(5): 81-89.)

扫码关注
玉融规划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